一、自我简介
- 我大学毕业以后先是在一个非常好的医院里做骨科住院医生,这个医院的要求很严格,也有一批非常优秀的专家学者, 因此那一段时间给自己留下的回忆还是非常美好的。虽然是骨科医生,但大部分时间是在外科系统的其他科室轮转,对骨科的认识可以说还是相当肤浅。2. 毕业两年后考取了第二军医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当时骨科专业课的成绩是69分,在所有5门课中是最差的。由于第一导师徐印坎教授的兴趣是在脊柱外科,而他又希望我在生物力学方面做些工作,于是我又成了我们国家最早涉足脊柱生物力学研究领域的骨科医生之一(是不是最早还不敢说)。从此也就和脊柱外科结下了不解之缘。3. 后来接着攻读博士学位,第一导师是屠开元教授,徐印坎教授是我的第二导师,研究方向依旧是脊柱生物力学。4. 读研究生时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在1988年,中文稿发在中华外科杂志,英文是在Chinese Medical Journal, 两篇文章连页码都相同(纯属巧合)。是研究后部结构切除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这一工作在国内引用率很高(那时还不懂什么SCI和影响因子,否则很可能就投到国外去了)。后来(大约2、3年后),日本一位医生也在Spine上发表了类似的工作(是在美国的实验室完成的),直到今年国外还有人在发表类似的研究结果。5. 1989年在Spine上发表了我的第一篇国外论文,是关于椎管狭窄发病机制的。其中的主要结论还被Campbell骨科手术学第8、9、10版引用。所以每当新版的Campbell出来后总要先看看那段引用还在不在。
- 博士毕业后一直在各个专业组轮转,接触最多的除了脊柱外科外就是四肢创伤了,特别是在当住院总医生那段时间里完成了大量的四肢创伤内固定手术,因此对于骨关节创伤也有了几分心得。
- 到了1995年我的专业被确定为脊柱外科,一直到今日。对于脊柱外科的各个分支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涉猎。也许我的命运在开始读研究生那天就已经注定了。
二、目前主要兴趣
(一)临床工作
脊柱创伤1. 在上颈椎、下颈椎、胸椎、胸腰椎、下腰椎和骶椎都发表过一些文章。
- 目前主要兴趣是在颈椎和胸腰椎损伤。例如中央颈脊髓损伤、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都花了不少精力,各有1名研究生在作这方面的基础研究。
- 中央颈脊髓损伤的研究, 较为重要的工作是椎间盘突出引起中央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主要结论已被收入美国颈椎及脊髓损伤治疗指南。
-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研究,其中较为重要的工作是损伤机制以及损伤后椎管重建的研究。#### 脊柱退变1. 腰椎,除了前面提到的椎管狭窄机制研究外,比较被认可的工作还有发育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根据椎间盘退变程度选择椎弓峡部裂手术方式的研究等。
- 颈椎,报道了颈椎椎间盘退变与颈椎不稳的关系, 提出颈椎椎板切除术后神经根损害是影响手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在美国骨科年会上报告了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这应该是我国脊柱外科医生首次在该会议上作报告)。#### 其他1. 关于韧带骨化、感染、肿瘤、畸形都有一定兴趣,也开展了一些工作,但还有待深入。
- 关于脊柱结核的文章已经被Spine接受。
(二)科研工作
一直觉得科研是自己的薄弱环节,发表在国外的文章也是清一色的临床内容。可能有以下原因:
对科研的重视程度远不及临床;
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比较困难;
基础医学的发展令人目不暇接, 常有跟不上的感觉;
条件、经费有限。
当然第4点与前面的1、2、3点是互为因果的
脊柱外科
一直认为临床研究也是研究,临床科研也是科研。所以一直希望这方面的工作能够解决临床问题,目前正在开展以及计划开展的研究涉及几方面的内容,基本是临床基础研究。将来如果条件及经费具备,可能会开展更基础一些的基础研究。
生物力学
脊柱生物力学的研究开始较早,也有了一定基础,如条件具备也可能会对生物力学的某些基本问题作些工作。
骨代谢
骨质疏松与骨折关系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骨质疏松与腰背痛关系的研究、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关系的研究、脊髓损伤与骨代谢异常、脊柱的应力分布与骨密度的关系、MRI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诊断价值等等,还因此获得了中国骨质疏松基金会颁发的学科成就奖(对此我非常珍视,因为这是内行评出的奖)。但创新不够,还要加把劲。## 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思是要多读书,多实践。这是我自己的深切体会,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共勉。 2. 我以为,定义一个好的临床医生可有3个境界。 * 首先,应该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 * 再进一步,要在学术上不断提高,跟上国内国外学术发展的步伐; * 更高的要求则是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被同行所承认,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3. 这3个境界中第3个是最难的,但却又是以前两个境界为基础的。不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再进一步发展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4. 近年来与国外的交流逐渐增多,感觉我们与国外的同行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在起跑线上就已经存在了。国外在医学院学生的招生、培养,住院医生以及专科医生的培养早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而我们国内在这方面就远不如人家。 5. 怎么办?多实践的重要性人人都懂,但对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好象就不那么清楚了。 * 例如,作为脊柱外科医生,你对于脊柱外科的常用分类方法、常用评分标准是不是很熟悉呢? * 对于各种手术的适应证是不是已经了如指掌了呢? * 再比如,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有医生搞不清楚爆裂性骨折和压缩性骨折的区别呢! 6. 随着学科的发展,有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的范围也在扩大,例如脊柱的MRI检查。 * 我在丁香园上看到不少医生由于缺乏脊柱影像学诊断的基本知识,往往是凭感觉就觉得象是某个病,而却又讲不出太多的依据。为什么不去翻翻书熟悉一下这些疾病的MRI表现呢? * 如果某些疾病根据影像学表现就可以排除的话,就没有必要去作试验性治疗、也没有必要去作探查性手术了。 7. 了解学术动态的重要性。对于脊柱外科的主要期刊(例如Spine)你是不是每期都要浏览一下呢? * 你也许会说我只是个小医生。但老医生都是从小医生成长起来的。 * 读书的习惯也是从小医生时就应该养成的,否则将来凭什么去带小医生呢? 8.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并不矛盾,医生所遇到的第一个病例常常是在人家的论文中,借鉴别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何乐而不为呢? 9. 读书读多了,就有一个怎样消化的问题。现在大家的外语水平越来越高,但绝不应将自己限制在 “国际倒爷”的层次上。尤其是大医院的医生,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都应该向最高的境界努力。在国外的大学里,这第3个境界就是评教授的标准。## 四、论文 ### (一)SCI论文 1. Dai LY, Xu YK, Zhang WM, Zhou ZH, Wang YJ. Effect of posterior structure resection on lumbar spine stability: a preliminary biomechanical study. Chin Med J 1988; 101(4):272-276.2. Dai LY, Xu YK, Zhang WM, Zhou ZH. The effect of flexion-extension motion of the lumbar spine on the capacity of spinal canal: an experimental study. Spine 1989; 14(5):523-525.3. Dai LY, Xu YK, Zhang WM, Zhou ZH. Influence of flexion-extension motion of lumbar spine on lumbosacral dural sac: an experimental study. Chin Med J 1991; 104(6):498-502.4. Dai LY, Tu KY, Xu YK, Zhang WM, Cheng PL. Effect of discectomy on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in lumbar spine. Chin Med J 1992; 105(11):944-948.5. Dai LY, Jia LS. Radiographic measurement of the prevertebral soft tissue of the cervical vertebrae. Chin Med J 1994; 107(6):471-473.6. Dai LY, Jia LS, Xu YK, Zhang WM. Cruciate paralysis caused by injury of the upper cervical spine. J Spinal Disord 1995; 8(2):170-172.7. Dai L, Ni B, Jia L, Liu 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 the patients with developmental spinal stenosis. Eur Spine J 1996; 5(5):308-311.8. Dai LY, Jia LS. Multiple noncontiguous injuries of spine. Injury 1996; 27(8):573-575.9. Dai L, Jia L. Acute central cervical cord injury presenting as only upper extremity involvement. Int Orthop 1997; 21(6):380-382.10. Dai 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tebral body deformity and disc degeneration in lumbar spine of the senile. Eur Spine J 1998; 7(1):40-44.11. Dai 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teoarthritis and osteoporosis in the spine. Clin Rheumatol 1998; 16(1):44-46.12. Dai LY, Jia LS, Ni B, Yuan W, Liu HK, Hou TS, Zhao DL, Xu YK.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central cervical cord syndrome. Chin Med J 1998; 111(4):351-353.13. Dai LY. Disc degeneration and cervical instability: correlat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ith radiography. Spine 1998; 23(16):1734-1738.14. Dai LY, Ni B, Yuan W, Jia LS. Radiculopathy after laminectomy in cervical compression myelopathy. J Bone Joint Surg [Br] 1998; 80(5):846-849.15. Dai LY, Yuan W, Ni B, Jia LS, Zhao DL, Xu YK. Traumatic disruption of the transverse atlantal ligament. NeuroOrthopedics 2000; 27(1-2):37-41.16. Dai LY, Jia LS. Central cord injury complicating acute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in trauma. Spine 2000; 25(3):331-336. 17. Dai LY, Yuan W, Ni B, Jia LS. Os odontoideum: etiolog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Surg Neurol 2000; 53(2):106-109.18. Dai LY, Yuan W, Ni B, Liu HK, Jia LS, Zhao DL, Xu YK. Surgical treatment of nonunited fractures of the odontoid proces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occipito-cervical fusion for unreducible atlantoaxial subluxation or instability. Eur Spine J 2000; 9(2):118-122.19. Dai LY. Disc degeneration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spondylolysis. J Spinal Dis-ord 2000; 13(6):478-486.20. Dai LY. Remodeling of the spinal canal after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 Clin Orthop 2001; 382:119-123.21. Dai LY. Acute central cervical cord injury: the effect of age upon the prognosis. Injury 2001; 32(3):195-199.22. Dai LY, Jia LS, Yuan W, Ni B, Zhu HB. Direct repair of defect in lumbar spondylolysis and mild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 by bone grafting: with or without facet joint fusion. Eur Spine J 2001; 10(1):78-83.23. Dai LY. Orientation and tropism of lumbar facet joints in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Int Orthop 2001; 25(1):40-42.24. Dai LY. Mechanism associated with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 a biomechanical study. Chin Med J 2002; 115(3):336-338.25. Dai LY. Low lumbar spinal fractures: management options. Injury 2002; 33 (7):579–582.26. Dai LY, Yao WF, Cui YM, Zhou Q.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in multiply injured patient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A review of 147 cases. J Trauma 2004; 56(2):348-355.27. Dai LY. Significance of prevertebral soft tissue measurement in cervical spine injuries. Eur J Radiol 2004; 51(1):73-76.28. Dai LY, Ye H, Qian QR.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ervical disc calcification in children.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4; 86(7):1467-1472.29. Dai LY, Jin WJ. Interobserver and intraobserver reliability of the Load Sharing Classification in the assessment of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 Spine 2005; in press30. Dai LY, Jiang LS, Wang W, Cui YM. Single-stage anterior autogenous bone grafting and instrumentation in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spinal tuberculosis. Spine 2005; in press31. Dai LY, Zhou Q, Yao WF, Shen L. 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fter discectomy: outcome of repeat discectomy. Surg Neurol 2005; in press
(二)国际会议论文
- Dai LY. Lamitotomies withiout fusion fo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with spinbal canal stenosis. The 68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AOS, San Francisco, 2001.2. Dai LY. Radiculopathy after multilevel laminectomy for cervical compression myelopathy: a minimum 5-year follow-up. The 6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AOS, Dallas, 2002.3. Dai LY.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ervical disc calcification in children. The 30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CSRS, Miami, 2002.4. Dai LY.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is one-stag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procedure necessary? The 70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AOS, New Orleans, 2003.5. Dai LY. The outcome of limited discectomy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ten-year follow-up. The 72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AOS, Washington, DC, 2005 (accepted)6. Dai LY. Treatment of lumbar spinal stenosis by laminotomies and interspinous fusion: a long-term follow-up. The 72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AOS, Washington, DC, 2005 (accepted) ### (三)走上国际学术讲坛:出席AAOS有感 今年2月,我出席了在美国新奥尔良召开的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第70届年会,并有幸在该次会议上作关于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学术报告。这虽然已是我第3次出席AAOS了,但在如此重要的会议上发言还是第一次。
出席国际会议的想法实际上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使走进新时代的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在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也开始了与我们以往并不了解或者了解甚少的国际社会的交往。
层出不穷的新理论、新技术被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介绍进来,而我们也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我国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变化。在这种形势下自然而然地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和世界先进水平究竟相差多少?我们已经取得的大大小小的成就,在和国外同行的竞争和竞赛中到底处于什么地位?
出席国际会议无疑是了解最新信息以及与国外同行交流的极好机会。记得是十几年前,我将论文投寄给日本脊柱外科年会并被接受为大会发言,但当时的审批制度使得与会根本不可能成行。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虽然陆续在国外期刊上发表了一些论文,但也没有再向国际学术会议投稿。其间参加过两次在国内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发言,这两次会议的国外代表仅占较小比例,但他们的到来仍然给会议注入了清新的空气,使我领略到外面世界的精彩。
新世纪开始之际,我告别了生活、工作已20余载的军营。到新的岗位报到后,我在填写职称晋升表格的同时即向AAOS寄出了我的论文。几个月后收到了AAOS主席的邀请信以及论文被年会接受作为墙报张贴的通知。这篇论文虽然没有被接受为大会发言,但毕竟是我被AAOS所接受的第一篇论文。
如果说在接到邀请信时我的心头曾涌起了一丝喜悦和一点满足感的话,几个月后的美国之行却使我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在旧金山AAOS第68届年会展厅的墙报中交流的国际论文,只有孤零零的一面五星红旗。这时我才如此深切地感受到我们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和我们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
从美国归来后,我又向AAOS的下一届年会寄出了我的新的论文,再次收到AAOS主席的邀请信和论文被接受为墙报的通知,2001年尽管我所发表的SCI论文数并不多,但仍然名列全国医药界第1名。
2002年初,我又向CSRS和AAOS投去了我的论文。在投稿之前了解到,CSRS(颈椎研究学会)是目前国际颈椎研究方面最具权威性的学术组织,也是著名的Spine杂志的主办单位之一。申请CSRS的会员要求比较严格,其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参加一次CSRS年会并有论文被会议接受。随后CSRS和AAOS均接受了我的论文在会议上报告,于是我就有了在CSRS和AAOS第一次发言的经历。也许这个第一次是那么微不足道,但对于我却是意义深远。我确信自己所走过的路是正确的,所付出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在CSRS的展厅里,见到了刚刚出版的第10版Campbell骨科手术学,我在10多年前发表的一篇论文又被这部名著所引用(第8、9版都曾引用过这篇论文)。
几次赴美参加学术会议的经历,使我深切地认识到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明显差距。诚然,我们也在进步,我们前进的步伐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快,但工作太缺乏原创性,常常只是停留在模仿和跟踪上。尽管有一些国内的同行一直在努力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这些成绩却不为国外同行所知,也缺乏国际公认的标准和规范的检验。在国际学术论坛上的声音还很微弱,在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还太少太少。因此,我们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路途还非常漫长。唯有更加勤奋和努力,才有可能在国际学术讲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不仅仅是对以往工作的回顾,而且标志着新的努力的开始。
五、戴力扬教授丁香园答疑整理(2004年圣诞夜)
###(一)脊柱侧弯方面的进展 1. 我们新华医院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而我本人在国外进修期间也是以脊柱畸形为主要内容。当时导师给我布置的工作是总结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资料,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片子也读了几千张。所以现在虽然主要方向不在脊柱畸形上,但对这一问题一直有兴趣,并手术治疗了一些病例。 2. 这里主要讨论特发性脊柱侧凸。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选择常常涉及到很多因素。手术还是不手术?如果手术,主要的目的是什么?是矫正畸形,还是其他:防止畸形进一步加重?重建躯干平衡?或是为了以后的腰背痛问题、呼吸困难问题?或者只是为了美观。对于这些问题在决定手术前都应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考虑。这就需要医生对疾病的自然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就是说要知道对于这样一个具体的病例如果我不开刀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方面的研究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因而也更有价值。比较引人注目的是著名脊柱外科专家Stuart Weinstein等去年发表在JAMA上的一篇文章。 > Weinstein SL, Dolan LA, Spratt KF, et al.: Health and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untreated idiopathic scoliosis: a 50-year natural history study. JAMA 2003; 289:559–567. 他们报道了117例未治疗的特发性脊柱侧凸50年随访结果,并与62例志愿者作对照。患者最后随访时年龄为54-80岁,平均66岁。研究结果提示,晚发的特发性脊柱侧凸(late-onset idiopathic scoliosis)患者虽未经治疗, 其远期随访结果仅在腰背痛和外观方面与对照组有一定差距,其他健康及功能参数均与对照组无异。如此长时间的随访资料,得来实属不易。 3. 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的关键是融合范围的选择。过去主要依据在Harrington系统基础上提出的King分类,选择性融合后出现了一些失代偿的病例。现在Lenke等又提出了新的分类:
> Lenke LG, Betz RR, Harms J, et al.: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 new classification to determine extent of spinal arthrodesis.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1, 83:1169–1181. 所考虑的问题更加全面,对选择融合范围的指导性更强,近几年围绕Lenke分类有几篇文章, 当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问题是如果分类覆盖的范围越大就会越复杂,也越难掌握。4. 此外,前路胸腔镜手术、前路开放手术以及椎弓根螺钉的应用等,究竟会给手术治疗带来什么影响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总的原则是要在融合范围尽可能小的前提下取得满意的效果。在我们这个国家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怎样更省钱?###(二)请问往SPINE杂志或类似的外国期刊投稿时有何技巧?(不考虑文章内容,实验方法等客观的因素,只考虑投稿的技巧,即若何能让编辑考虑发表)1. 技巧始终是第二位,有新意永远是第一位的。
* 首先要告诉审稿人你的内容是有新意的(但不能胡吹)
* 其次要让人知道你的工作既是有新意的又是重要的
* 根据创新性和重要性的不同你所能发表文章的档次也有所不同2. 要把与你文章关系密切的文章尽可能都读过,在前言部分综述一下,告诉人家现状、不足,和你的假设和本文的目的(要具体有针对性)。3. 材料和方法:要详细。4. 讨论:
* 要强调你的发现是什么?
* 有什么意义?
* 与别人的工作有什么不同?
* 本研究的不足和缺陷是什么?5. 参考文献:重要的都要列出,列出的都要读过全文。6. 别在小处让人家扣分,比如不要写错别字。
###(三)怎么读书1. 要读好书,读公认的好书。我曾花了1年的时间读完了坎贝尔手术学,这是骨科医生的入门书。如果是脊柱外科医生还要读脊柱外科的专著。 2. 接下来就是读期刊,对于脊柱外科的重要文章要熟悉,对重要的期刊(如Spine)应养成定期阅读的习惯。 3. 对于书和论文后罗列的重要参考文献也应找来阅读。对于重要的作者甚至要作追踪。 4. 读书的习惯要早早养成,不能以忙为借口拒绝读书。曾问过一个有名的脊柱外科医生(已经近60岁)你每天下班这么晚读书是在什么时候?他的回答是: “In the morning.” 5. 读万卷书只是比喻,读过了还要从书堆里跳出来。对读过的东西要消化,要有自己的想法,新的想法。
###(四)多节段脊柱全椎板切除术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指征是什么?1. 这是我硕士研究的课题。椎板切除对腰椎的稳定性是有影响的,但是不是都到了需要融合的地步。我觉得需要具体病例具体分析。有许多因素影响术式的选择。 * 是否同时切除关节突关节:切除关节突关节稳定性会更差,全部切除比部分切除差。一般不是全切除不稳的发生率不高。 * 年龄和职业。老年患者一般不需融合。 * 体重。 2. 我的观点: * 尽量避免全椎板切除 * 尽量避免切除关节突关节 * 如果不可避免,中青年患者,体重大的患者,还是需要融合。
###(五)
###(六)
###(七)
###(八)
###(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