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1. 参考自郭卫,汤小东,杨毅,等.骶骨肿瘤的分区与手术方法探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8):605-610.
一、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 1997年7月~2006年7月,共有251例骶骨肿瘤患者在我院骨肿瘤科接受手术治疗。
手术时年龄为8~83岁;
男性124例,女性127例;
病理类型见表1;
54例为第2~3次手术的患者;
脊索瘤患者中19例曾接受过(首次)手术治疗,术后出现局部复发再次住院;
19例术前曾接受过放疗。
(二)分区方法
以S2/3椎间盘为界,将骶骨分为上位骶椎(Ⅰ)及下位骶椎(Ⅱ)二区;
肿瘤累及到腰椎定义为Ⅲ区;
上位骶椎(Ⅰ)以椎管中心为界分为前(a)、侧(b)、后(c)3个部位(图1)。
图1.骶骨肿瘤分区示意图 a.前面观;b. 后面观;c. 侧方观;d. 轴位 图2.患者男性,30岁,骶骨骨巨细胞瘤 a、b.术前X线平片及CT显示骶骨偏左侧S1、S2溶骨性破坏,病灶边界不规则,边缘轻度硬化,肿瘤侵犯椎管前方、后方及左侧髂骨骨质,分区为Iabc c.经后路切除肿瘤术后X线片可见骶骨及髂骨受累区域切除。钉棒系统内固定位置良好 图3.患者男性,65岁,骶骨脊索瘤 a、b、c.术前X线片、CT及MRI显示S1以下骨质破坏,边界不清,向前方突出形成软组织肿块,累及双侧骶髂关节,分区IabbcⅡ d.行后路肿物切除、双侧钉棒系统内固定重建骶骨稳定性术后X线片示内固定位置良好
根据肿瘤累及骶骨的范围,将肿瘤分区共分为16型:
分区 Ⅰ Ⅰa Ⅰab Ⅰc Ⅰabc Ⅰabbc Ⅰ+Ⅱ ⅠaⅡ ⅠabⅡ ⅠabcⅡ ⅠabbcⅡ Ⅰ+Ⅲ ⅠaⅢ ⅠabⅢ ⅠabcⅢ ⅠabbcⅢ Ⅰ+Ⅱ+Ⅲ ⅠabcⅡⅢ ⅠabbcⅡⅢ Ⅱ 单纯Ⅱ 根据分区确定肿瘤切除的方式及范围
本组病例中,肿瘤位于:
分区 Ⅰ Ⅰa(12例) Ⅰab(22例) Ⅰc(4例) Ⅰabc(28例) Ⅰabbc(9例) Ⅰ+Ⅱ ⅠaⅡ(7例) ⅠabⅡ(10例) ⅠabcⅡ(51例) ⅠabbcⅡ(53例) Ⅰ+Ⅲ ⅠaⅢ ⅠabⅢ ⅠabcⅢ(5例) ⅠabbcⅢ(3例) Ⅰ+Ⅱ+Ⅲ ⅠabcⅡⅢ(7例) ⅠabbcⅡⅢ(10例) Ⅱ 单纯Ⅱ(30例)
(三)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
单纯采用后方入路176例,前后路联合入路75例。
(1)单纯累及I区
75例单纯累及I区的患者中,49例采用单纯后方入路,通过切除骶结节韧带和尾骨,进入骶前间隙,自肿瘤钝性分离直肠,于直肠及骶骨间隙处填塞纱布,将直肠推向前方,向上分离直肠达S1水平,侧方于骶髂关节外肿瘤外缘处截断髂骨,后方凿除椎板显露骶管,小心分离S1、S2神经,于S2神经下方结扎切断硬膜囊,于硬膜囊前方L5/S1椎间盘处截断骶骨,其中40例患者保留一侧S3神经。
19例骶骨I区巨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等术前经前路结扎髂内动脉,临时阻断腹主动脉或术前置入腹主动脉球囊后经后路切除肿瘤。
7例因骶骨前方肿瘤包块较大,采用前后联合入路。
肿瘤位于Ia区12例患者均行刮除术:
- 2例为骨母细胞瘤
- 7例为动脉瘤样骨囊肿
- 3例为转移癌
肿瘤位于Ic区4例患者均行边缘切除术:
- 2例为骨软骨瘤
- 2例为骨母细胞瘤
肿瘤位于Iab区22例患者中:
- 20例为良性神经系统肿瘤,均行边缘性切除
- 2例骨巨细胞瘤行刮除术
肿瘤位于Iabc区的28例患者均采用后路手术,切除S1、S2椎板及一侧骶髂关节,将硬膜牵向健侧,充分刮除前方及侧方肿瘤组织:
- 11例为骨巨细胞瘤(图2)
- 13例为转移瘤
- 4例为骨髓瘤
肿瘤位于Iabbc区9例患者中:
3例为骨巨细胞瘤
6例为转移瘤
手术方式同位于Iabc区的肿瘤,不同之处是要切除双侧骶髂关节,将硬膜反复牵向两侧,充分刮除前方及两侧方肿瘤组织。
(2)肿瘤仅累及Ⅱ区
- 30例病例中:
- 5例为转移瘤
- 2例为软骨肉瘤
- 7例为畸胎瘤
- 16例为脊索瘤
- 采用单纯后方入路完整切除肿瘤,均行广泛切除术。
(3)肿瘤累及I、Ⅱ区
- 121例患者中,多为恶性肿瘤或骨巨细胞瘤。
- 采用广泛或边缘切除S2椎体以下部分,刮除S2椎体及以上骶骨部分,切除一侧或双侧的骶髂关节(图3)。
(4)肿瘤累及I、Ⅲ区
- 8例肿瘤累及I、Ⅲ区的患者骶骨部分肿瘤的切除方式与I区相似,只是在腰椎部向两侧方分离,切除L5椎板及横突,将硬膜囊牵向一侧,切除前方的椎体。
(5)肿瘤累及I、Ⅱ、Ⅲ区
- 17例肿瘤累及I、Ⅱ、Ⅲ区的患者采用广泛或边缘切除S2椎体以下骶骨部分,切除一侧或双侧的骶髂关节,刮除S2及以上的骶骨部分,切除L5椎板及横突,将硬膜囊牵向一侧。刮除前方椎体病变。
二、结果
(一)死亡病例
- 3例死于围手术期并发症:
- 其中1例术前即有创面严重感染,肿瘤突于皮肤外,术后死于重度感染;
- 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
- 另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二)伤口并发症
- 47例(18.7%)患者术后出现伤口并发症:
- 皮瓣坏死
- 伤口引流不畅
- 残腔内积血积液
- 29例行手术清创、引流、二期闭合伤口
- 7例患者清创后因皮肤缺损较大,行局部皮瓣转移后伤口愈合
- 19例术前接受过放疗(剂量范围为50~60Gy)的患者12例术后出现伤口感染、愈合延迟,二次手术处理伤口后愈合。
(三)脑脊液漏
- 25例(10%)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脊液漏,多为二次手术的患者,均经抬高床尾、抗生素等非手术治疗愈合。
(四)直肠瘘和膀胱瘘
- 3例患者出现直肠瘘,其中2例为术前放疗患者,1例患者同时出现膀胱瘘,可能是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所致。
- 直肠瘘均行近端结肠造瘘后瘘口愈合,膀胱瘘经留置尿管保守治疗后瘘口闭合。### (五)肿瘤学结局1. 术后痛疼缓解率92%。随访9个月~8年,平均54个月,251例患者的转归见表1。有随访记录的患者170例。
- 6例骨肉瘤中5例死亡。无瘤生存1例。
- 7例尤文氏瘤/PNET病例均累及骶骨I区,为保留骶神经均行切刮术,术后全部复发,无一例存活。
- 12例软骨肉瘤中,随访到9例:
- 7例累及I区的术后复发,其中2例死亡;
- 2例位于Ⅱ区的病例无瘤生存。
- 28例骨巨细胞瘤的患者均累及I区,采用病灶内手术,局部复发10例(35.7%)。
- 28例良性神经系统肿瘤均行边缘性切除,只有2例神经鞘瘤术后复发。
- 7例恶性神经鞘瘤中6例局部复发。
- 52例脊索瘤中:
- 8例死亡:
- 3例死于转移性脊索瘤
- 4例患者死于肿瘤反复复发后衰竭
- 1例第3次局部复发后死于自杀
- 其余44例患者中:
- 25例无瘤生存,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半,没有肿瘤局部复发迹象。
- 19例出现一到多次局部复发。
- 16例肿瘤位于Ⅱ区行广泛切除的患者中,只有4例(25%)局部复发;
- 而36例累及I区行病灶内手术的患者中,有23例(63.9%)局部复发。
- 8例死亡:
- 10例骨髓瘤及6例恶性淋巴瘤患者手术前后均做了化疗。未见局部复发。
- 7例畸胎瘤均行边缘性切除,有1例局部复发。
- 3例脂肪肉瘤术后全部复发。
- 另外随访到7例良性骶骨肿瘤(包括2例骨母细胞瘤、2例骨软骨瘤及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术后均未见复发。
- 42例骶骨转移瘤患者因术后转入其他科继续治疗,未获得详细随访资料。
三、讨论
(一)肿瘤类型与手术方式选择的关系
- 不同种类、不同生长方式的骶骨肿瘤,其手术方式选择也不同。关于手术入路问题仍存在争议。
- 有作者提倡前后联合入路,但多数学者认为对于病灶位于S3节段及以远的患者,后方入路效果满意;而对于病灶累及骶椎节段较高的患者,为充分暴露病灶,应考虑前后联合入路。
- 脊索瘤是低度恶性肿瘤,但可以发生转移,只是转移发生时间较迟。局部复发会增加转移率,患者在第一次手术后可多次出现局部肿瘤复发,为此需行多次手术治疗。
- 长期带瘤生存的患者转移发生率高于1次手术后无瘤生存的患者。
- 本组52例脊索瘤患者中,3例既有局部复发又有远处转移,远处转移发生在术后1~2年,6例患者在第一次手术后多次出现局部肿瘤复发,病灶呈多结节状分散于臀大肌内,为此多次行手术治疗。
- 本组33例第一次手术的脊索瘤患者中,10例出现局部复发(33.3%),均为采用病灶内手术切除的高位骶骨脊索瘤。
- 19例第2~3次手术的患者中,再次复发者10例(52.6%)。
- 降低局部复发率的根本措施为广泛切除肿瘤,但对位于高位骶骨的脊索瘤,在保留骶神经的前提下,难以施行肿瘤广泛切除术。
- 局部复发主要发生在术后3年内,远处转移发生较晚,女性患者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较少。
- 对于骶骨巨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或转移癌,因肿瘤多位于高位骶骨,故多采用刮除术。
- 但对于位于S3以下(包括S3)的巨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应采用边沿或广泛切除。
- 因肿瘤血运丰富,术中出血很多,因此对肿瘤较大的患者术前应采用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或者经前路结扎双侧髂内动脉,临时阻断腹主动脉。
- 术中注意保护双侧S3以上神经根,彻底刮除肿瘤。
- 骶骨巨细胞瘤由于肿瘤血运丰富,术中出血很多,有时不易彻底刮除肿瘤,因而局部复发率较高.约在30%左右。
- 降低骶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根本措施是控制术中出血,这样才能看清肿瘤边界,彻底切除肿瘤。
- 对于位于S3以下(包括S3)的肿瘤,应尽量采用边沿或广泛切除。
- 神经纤维瘤、骨母或软骨母细胞瘤等良性肿瘤,应尽量采用边缘性切除,一般经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局部复发率很低。
- 对转移癌、骨髓瘤多采用刮除术,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 骶骨恶性肿瘤诸如骨肉瘤、尤文肉瘤、软骨肉瘤、恶性神经系统肿瘤等,边缘或病灶内手术后复发率极高,预后不良,因而建议行广泛性手术切除,包括骶神经一并切除,方能降低局部复发率,提高生存率。
(二)肿瘤分区与手术方式及复发率的关系
- 累及I区的肿瘤:
- 如果为良性或转移瘤,可以考虑行刮除术或边缘性切除;
- 如果为恶性肿瘤,需切除一侧或双侧骶髂关节,经骶髂关节前方腹膜后钝性分离肿瘤,争取完整切除肿瘤。
- 对于累及Ⅱ区的骶骨肿瘤,无论良恶性肿瘤均应行边缘或广泛切除术。
- 对于累及I和Ⅱ区的低度恶性骶骨肿瘤,为了降低局部复发率,Ⅱ区部分应行边缘或广泛性切除,I区部分应行切刮术。
- 彻底刮除肿瘤后,为了进一步局部控制,目前我们采用“超声刀”或“水刀”处理残存骨壁及骶神经,在不损伤骶神经的前提下,尽量去除肿瘤组织,其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Ⅲ区肿瘤的切除方式与I区相似,只是在腰椎部要向两侧方分离至横突外,切除两侧横突,将硬膜囊反复向两侧牵拉.分块切除前方的椎体。
- 对于巨大的骶骨肿瘤或行上位骶骨切除。建议行术前髂内动脉栓塞,腹主动脉内放置球囊,术中将球囊充满,阻断腹主动脉血流;或术中行前路切口,结扎患侧髂内动脉,临时阻断腹主动脉。
- 我们体会,即使是肿瘤较大的患者,切除范围要达到S1或S2水平(IabbcⅡ),单纯后方入路仍能完成手术,而且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如果经腹腔切除肿瘤,一方面由于空间小、手术操作困难,另一方面术中需变换体位、增加手术时间及风险。另外有肿瘤腹腔内种植的危险,而且术后由于缺少骶前筋膜的保护,瘤腔渗血可进入腹腔,不易控制。
- 骶骨的神经源性肿瘤不属于起源于骶骨的肿瘤,肿瘤往往通过神经孔生长于骶骨前方,形成巨大肿物.但对骶骨骨质破坏范围小,常只累及Ia区。
- 虽然累及Ia区的病例多数可仅行后路切除,但对巨大的骶前包块需经前路腹膜后切除,而椎管内部分必须从后路取出。
- 因此,对于骶骨巨大的神经源性肿瘤应经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切除。
(三)骶骨切除后的重建问题
- 对于骶骨肿瘤切除后是否进行腰骶部稳定性重建仍存在争论。
- 以往对大部分全骶骨或次全骶骨切除后的患者没有进行腰骶部重建,患者依靠手术瘢痕限制脊柱的下沉,多数患者能够直立行走.对脊柱的稳定性没有很大影响,但术后患者卧床时间较长。
- 近年来,由于脊柱内固定器械的发展,许多医生对于全骶骨或次全骶骨切除后的患者进行内固定手术,重建腰骶部的稳定性。患者可以早期下床活动,没有由于脊柱不稳而产生的神经根症状。
- 但是,骶骨部位的内固定手术也存在许多并发症,由于骶骨切除后局部留有很大空腔,背侧没有肌肉层,只留有一层皮瓣覆盖,容易出现局部积液,甚至感染。如果局部出现感染,内固定器械就必须取出。
- 本组病例中,有92例患者行全骶骨或次全骶骨切除术后实施内固定手术。其中,有4例患者因术后伤口感染,于术后2个月取出了内固定器械。
- 作者认为,对于单或双侧骶髂关节切除(Ib、Ibb、Ⅲ区)的患者,如果条件允许,应进行内固定,重建腰骶部的稳定性。但一定要考虑到伤口感染的可能性。对于保留S1或骶髂关节完整的患者,无需进行骶骨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