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抗凝药物发展史中的14个里程碑(六):INR的提出

说明:
1. 翻译自Gregory B. Lim(Chief Editor,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Birth of the INR,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14 December 2017.

五十多年来,华法林是抗凝治疗的中流砥柱,今天仍然广泛用于临床。至今,华法林仍然是治疗静脉血栓栓塞和预防房颤患者中风最常用的口服抗凝药。

但华法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成为其临床应用中的困扰。因为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将抗凝作用维持在规定的治疗范围内。

1935年,Armand Quick及其同事采用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来进行口服抗凝药物监测。

该指标是加入促凝血酶原激酶试剂后血浆凝固所需时间的量度。但这一指标存在很大的缺陷。例如不同实验室的PT检测结果不一致,以及数据报告的方法不一致等(时间,比率或百分比活性/percentage activity)。此外,自身的(人脑提取物)和商业化(来自动物组织)制备的促凝血酶原激酶试剂对降低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敏感性不同。

在20世纪60年代的北美实验室中,敏感的内部试剂被不太敏感的商业试剂取代,这无疑影响了药物剂量。

不幸的是,直到1982年Leonboro和David Taberna发表了一项关于华法林剂量的国际调查,才发现了这些差异。

据报道,北美的实验室仍在使用灵敏度较低的商用促凝血酶原激酶,故此华法林的给药剂量较高。而英国治疗中心规定的华法林剂量较低,因其使用的促凝血酶原激酶是使用人体大脑提取物内部制备的。

同年,Russell Hull及其同事发表了一项随机研究,比较了调整剂量后的华法林治疗近端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疗效。一组患者使用根据动物组织制造的PT试剂(北美常用)来调整华法林的剂量,另一组患者则使用根据人脑促凝血酶原激酶制备的PT试剂(英国常用)来调整华法林的剂量。该研究的结果显示,尽管目标PT比率较低,但在北美使用了明显更大剂量的华法林。重要的是,两组患者均没有受到当前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但接受英国治疗方案治疗的患者,其出血并发症明显较少。

直到1977年,WHO生物标准化专家委员会(Expert Committee on Biological Standardization of the WHO)认识到需要对PT检测进行标准化,提出了校准凝血活酶的方案。

1983年,英国国家生物标准和控制研究所(UK National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andards and Control)的Tom Kirkwood等人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模型,以提高其校准不同类型和物种的促凝血酶原激酶的适用性。

同年,WHO专家委员会批准了这一修订方案,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由此诞生,这一检测目前仍用于监测接受VKA治疗的患者。

尽管INR相对PT的优势非常明显,但一开始在临床上使用和推广INR是非常缓慢的。然而,到1995年,美国的大多数实验室都报告了INR值,所有凝血活酶试剂(thromboplastin reagents)的制造商都需要提供其试剂的国际敏感指数,这是计算INR所必需的。VKA治疗的潜在益处与危害依赖于在较窄的INR范围内较好地控制抗凝强度。

目前,对于有复发性VTE风险者或卒中风险中-高危的房颤患者,口服抗凝的最佳INR范围是2.0-3.0,机械心脏瓣膜患者INR应保持在2.5-3.5。

Go及其同事在2003年的一项研究中证实了VKA对血栓栓塞风险(thromboembolic risk)的有益作用,他们报告说VKB可以降低大量门诊房颤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和外周血栓栓塞风险,这与随机试验报告的结果一致。

虽然VKAs正逐渐被新的非维生素K拮抗剂类口服抗凝药所取代,但VKAs仍然是房颤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以及机械心脏瓣膜患者的首选抗凝药。